一、教育目標
- 訓練住院醫師能提供正確的病理診斷以協助臨床醫師處理病患醫療問題。
- 熟悉如何處理各種病理檢體並進行適當的取樣。
- 能熟悉了解病理組織切片製作的過程與每一個步驟,及可能出現的異常情形,使其將來能負責管理營運病理部的各項工作。
- 能整合所有診斷相關之資訊,配合傳統顯微鏡閱片提出適當及最可能的鑑別診斷。
- 能夠妥善使用其它特殊診斷技術[如電子顯微鏡 (electronmicroscope)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分子病理學 (molecular pathology)及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 等]以協助診斷。
- 能以正確的敘述方式書寫病理報告。
- 訓練住院醫師能夠熟稔目前已經確立或正在進展中的生物醫學,病理學及臨床醫學的知識,並將之應用在病理診斷工作。
- 能分析與評估自己病理診斷能力,並針對能力不足部分予以補強。
- 訓練住院醫師能有優良的人際溝通能力以及和其他醫療事業相關人員合作的能力。
- 訓練住院醫師能盡全力完成使命,以達成專業責任,遵守醫療倫理原則。
- 訓練住院醫師能熟悉健康照護體系,並有效運用體系的資源來提供最適切而妥善的醫療照護。
- 使住院醫師熟悉病理解剖的方法與原理,使對疾病能有整體的了解與認識。
二、訓練對象及訓練期限
- 訓練對象:以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生,經國家醫師考試及格,有志於病理服務、教學與研究者。
- 訓練期限:
住院醫師:以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生經國家醫師考試及格 者為受訓對象,訓練期間為期三年。
總住院醫師:完成病理住院醫師訓練者,訓練時間為期一年。
代訓醫師:以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生,經國家醫師考試及格者,並經其他其他臨床科部或其他醫院委託者,訓練時間視需要而定。
三、解剖病理專科醫師訓練排程
本課程訓練完成所需時間為4年
訓練年
|
訓練項目(課程)
|
時間
|
評核標準(方法)
|
備註
|
第
1
年
|
- 病理檢驗實證醫學。
- 病理檢驗醫學倫理。
- 病理檢驗醫學品管。
- 病理檢驗醫療法令。
- 病理檢驗資訊系統。
- 病理檢驗報告判讀分析。
- 全人醫療多科聯合討論。
- 個案討論、分析與處理。
- 基礎病理解剖暨活體組織處理。
- 病理切片與染色原理。
- 了解單位品質管理指標與改善方式。
- 了解病人檢體傳送、處理流程,以保障病人安全。
- 感染性檢體處理流程與感染控制。
|
1
年
|
評核項目包括醫療知識與能力、病歷寫作能力、學習熱忱、工作態度、人際關係、醫學倫理與法律評估及評語。另每月舉辦片試及實地操作審視。
|
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每年3小時以上。
|
第
2
年
|
外科病理學
- 應包括全身各系統活體組織:神經、頭頸、呼吸、心臟血管、消化、肝膽、脾、腎、泌尿生殖、婦產、乳房、血液(骨髓、淋巴腺)、皮膚、骨、軟組織、內分泌等。
- 全身各系統活體組織處理,包括巨視觀察、描述、巨視診斷、取樣、紀錄。
- 病理組織切片之判讀,包括顯微觀察、描述、顯微診斷、特別染色、鑑別診斷、臨床與病理發現之配合。
- 病理活體組織切片報告。
- 多科聯合討論會。
- 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
|
9
個月
|
評核項目包括醫療知識與能力、病歷寫作能力、學習熱忱、工作態度、人際關係、醫學倫理與法律評估及評語。另每月舉辦片試及實地操作審視。
|
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每年3小時以上。
|
病理解剖學
- 屍體處理。
- 理解病理解剖之目的。
- 病理解剖之方法。
- 病理解剖器材之使用。
- 病理解剖之相關法令。
- 熟悉解剖、組織、生理等基礎醫學。
- 解剖標本處理。
- 病理變化與死後腐化之區別。
- 臨床表現與病理發現之配合。
- 解剖病理報告。
- 臨床病理討論。
|
3
個月
|
親自參與解剖、診斷、填寫記錄等並與臨床科討論及交換意見,至少10例。
|
|
第
3
年
|
外科病理學
- 應包括全身各系統活體組織:神經、頭頸、呼吸、心臟血管、消化、肝膽、脾、腎、泌尿生殖、婦產、乳房、血液(骨髓、淋巴腺)、皮膚、骨、軟組織、內分泌等。
- 全身各系統活體組織處理,包括巨視觀察、描述、巨視診斷、取樣、紀錄。
- 病理組織切片之判讀,包括顯微觀察、描述、顯微診斷、特別染色、鑑別診斷、臨床與病理發現之配合。
- 病理活體組織切片報告。
- 參與多科聯合討論會。
- 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
|
9
個月
|
評核項目包括醫療知識與能力、病歷寫作能力、學習熱忱、工作態度、人際關係、醫學倫理與法律評估及評語。另每月舉辦片試及實地操作審視。
|
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每年3小時以上。
|
細胞診斷學
- 應包括全身各系統,如婦科、泌尿道、呼吸道、消化系統、體液、頭頸、肝膽、乳房、淋巴腺、軟組織等。
- 全身各系統抹片與細針抽吸之處理。
- 全身各系統抹片與細針抽吸之判讀。
- 細胞病理報告。
- 與臨床各科溝通。
- 多科聯合討論會。
|
3
個月
|
且由具衛生署細胞診斷機構負責醫師資格之病理專科醫師出具證明。
2.需接受2週衛生署委辦之「病理醫師細胞病理繼續教育訓練」,並取得合格證書。
|
可依各訓練醫院狀況與外科病理訓練期間調配。
|
第
4
年
|
外科病理學
- 應包括全身各系統活體組織:神經、頭頸、呼吸、心臟血管、消化、肝膽、脾、腎、泌尿生殖、婦產、乳房、血液(骨髓、淋巴腺)、皮膚、骨、軟組織、內分泌等。
- 全身各系統活體組織處理,包括巨視觀察、描述、巨視診斷、取樣、紀錄。
- 病理組織切片之判讀,包括顯微觀察、描述、顯微診斷、特別染色、鑑別診斷、臨床與病理發現之配合。
- 病理活體組織切片報告。
- 冰凍切片。
- 參與多科聯合討論會。
- 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含單位品質管理與改善)。
|
11個月
|
評核項目包括醫療知識與能力、病歷寫作能力、學習熱忱、工作態度、人際關係、醫學倫理與法律評估及評語。另每月舉辦片試及實地操作審視。
|
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每年3小時以上。
|
|
分子病理學
|
1
個月
|
|
|
四、各級住院醫師訓練計畫
第一年住院醫師
- 病理醫師在服務、教學、研究之角色認知及自我期許。
- 病理部組成架構及基本運作之認識。
- 病理標本之檢視、固定與切取之訓練及標本盒之標示與檢查。
- 組織切片室之運作與常規染色的認識、原理及操作。
- 顯微鏡之操作及基本維修。
- 病理大體標本及顯微切片照相之訓練。
- 顯微切片之判讀及鑑別診斷(尤其本部常見前二十名疾病隻手術標本)。
*本科開刀檢體診斷種類排名表如下:子宮肌瘤、甲狀腺腫、脂肪瘤、唾液腺腫瘤、卵巢瘤、乳房纖維瘤、粉瘤、大腸癌、乳癌、肝癌、口腔癌、肺癌、胃癌、子宮體癌、泌尿上皮癌、攝護腺癌、胰臟腫瘤、皮膚癌、腎臟腫瘤、淋巴癌。
- 病理報告之撰寫。
- 冰凍切片之操作、染色、及判讀。
- 快速細胞抹片之塗抹、染色、及判讀。
- 病理解剖施行目的之認知與施行技術之訓練。
- 病理解剖報告之撰寫及結果之討論。
- 病理部資料庫之認識、查詢、索引、及擷取。
- 基本組織化學染色之原理、操作及判讀。
-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之認識、操作及判讀。
- 了解單位品質管理指標與改善方式。
- 了解病人檢體傳送、處理流程,以保障病人安全。
- 感染性檢體處理流程與感染控制。
- 參與部內教學活動(如附件)。
- 參與部際臨床病理討論會(如附件)。
第二年住院醫師
- 延續及強化第一年住院醫師參與項目之訓練。
- 開始病理次專科之訓練(包括:肝臟暨兒科、婦產暨乳房、頭頸部、泌尿系統、骨骼暨軟組織、及婦科細胞等)。
- 熟悉解剖、組織、生理等基礎醫學。
- 熟悉解剖病理報告格式並獨立完成。
- 經解剖過程了解生理與病理之差異與鑑別診斷。
第三年住院醫師
- 延續及強化第二年住院醫師參與項目之訓練。
- 延續病理次專科之訓練(包括:血液腫瘤、皮膚、非婦科細胞、胸腔、移植暨心臟血管、及腎臟穿刺等次專科)。
- 各部際次專科會議之統籌。
- 免疫螢光染色之原理、操作及判讀。
- 螢光顯微鏡之原理、操作與判讀。
- 電子顯微鏡之原理、操作與判讀。
- 分子病理檢查之原理、操作及判讀。
- 特殊病例報告之收集、寫作及發表。
- 各器官教學切片及幻燈片之收集、整理與複閱。
- 參與醫學院病理實體標本及顯微切片之教學。
- 參與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病理組之訓練。
第四年總住院醫師
- 延續及加強病理次專科之訓練。
- 負責單位品質管理與改善(包含追蹤報告發出之時效及準確度)。
- 協助部內各實驗室之品管。
- 協助交辦之部內行政工作。
- 統籌部內各教學及一般會議。
- 統籌醫院評鑑之各項事宜。
- 籌辦全院性之病理研討會。
- 專題病例之收集、參與研究計畫、及論文之發表。
- 協助部內各研究計畫之運作。
- 病理學會年度切片或論文討論會之參與及發表。
- 全力準備病理專科醫師考試。
代訓醫師之訓練
- 院內臨床各科部:依各委託科別之需而定,主要項目為病理解剖及外科病理,或必要時以細胞病理學與螢光顯微鏡訓練。
- 他院的病理醫師:依來訓醫師之資歷與需要給予相當之住院醫師訓練。
研究醫師訓練計畫
研究醫師的訓練目的在於加強外科病理、細胞病理、解剖病理的訓練,並選擇欲專精的病理次專科。同時學習研究方法與新的分子生物技術,以培養服務教學與研究都具備的病理醫師。
- 作為住院醫師之諮商對象。負責處理較為困難之問題。
- 參與部內外的所有學術活動與討論會。
- 參與醫學院病理教學及病理實驗課之教學。
- 選修基礎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之使用。
- 與臨床科部或醫學研究部門合作,進行合作計畫。
- 依本身之能力及興趣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外相關雜誌。
- 專科訓練:依個人能力與興趣。選定病理次專科作長期且進一步的探討,多研讀相當的參考書,並跟隨次專科專門醫師,以專心專研,成為專門人才。
- 國外訓練:
- 專題進修:依本科工作之需要,選派適當之專科或研究醫師赴國外進修,期限之長短依進修內容而定。
- 參加國內外研討會:選派專科或研究醫師參加國內外相關研討會,藉以交換心得,獲取新知。
四年訓練期間需至少完成
- 10 例解剖(包括 2 人共同參與之解剖或法醫解剖病例)。
- 外科病理切片報告至少6000例以上。
- 細胞抹片檢查至少2000例以上,其中婦科佔1500例以上。
- 免疫螢光檢查至少40例以上。至少包括皮膚免疫螢光檢查 20例、腎臟免疫螢光檢查10 例。
- 電子顯微鏡檢查至少20 例以上。
- 冰凍切片100 例以上。
- 分子病理(基因突變分析)至少40例以上。
- 分子病理 (FISH) 至少20 例以上。
- 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之教育活動,每年3小時以上。
- 另外於訓練期間亦須參加各科聯合討論會,如外科病理討論會至少每月 1次。並參加台灣病理學會舉辦之病理教育課程與學術活動取得積分81 點以上。此外,每年必須參加病理醫學倫理、醫療法令、品管課程3小時以上。且需接受 2週衛生福利部委辦之「病理醫師細胞病理繼續教育訓練」及「住院醫師分子教育病理訓練」,並取得合格證書。